本文目录一览:
宋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
1、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此词作于元丰五年(1082)十二月。当时,苏轼谪居黄州,住黄州定惠院。初到黄州时,“亲友绝交,疾病连年,饥寒并日,人皆相传已死”(《谢量移汝州表》),身处寂寥贫苦的困境之下。
2、原文 《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苏轼〔宋代〕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(谁见 一作:时见)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;夜阑人静,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。
3、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,在苏轼离开惠州后,女子就死去了,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。当苏轼回到惠州,只见黄土一堆,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。于是,就赋了这篇著名的《卜算子》。由此可见,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:“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苏轼《卜算子》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
1、苏轼的《卜算子》是一首表达孤独寂寥心境的词,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,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坚韧与自省。卜算子全词如下: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2、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, 漏尽夜深人声已静。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, 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。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, 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。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, 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。赏析 :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。词中所写的孤鸿,正是他自己的写照。
3、整首词的意思是: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,滴漏声断了,人群开始安静。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?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。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,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,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。《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。
4、可以说,词中的孤鸿形象,正是作者旷达的胸怀与孤高性格的真实写照。很难理解,一只孤鸿,在凄清冷寂的月夜,不肯高攀栖于寒枝之上,而宁愿宿于荒凉的沙洲之上。
5、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:苏轼 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时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注释 漏断:即指深夜。漏,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;即指深夜。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,滴漏声断了, 人群开始安静。
6、卜算子·感旧 苏轼 〔宋代〕自京口还钱塘,道中寄述古太守 蜀客到江南,长忆吴山好。吴蜀风流自古同,归去应须早。还与去年人,共藉西湖草。莫惜尊前仔细看,应是容颜老。译文 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,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。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,要游览就要及早去。
卜算子翻译赏析
1、译文 我住在长江源头,君住在长江之尾。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,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。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,别离的苦恨,什么时候消止。只愿你的心,如我的心相守不移,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。
2、译文和+赏析 这首《卜算子》主要是突出词人对海棠“惜”的感情,因此全词对海棠既未从正面去描写,也未从正面来欣赏。而是从惜海棠的角度就事论理地写去,确实别有一番情趣。“尽是手成持,合得天饶借。”是说人们对海棠的培育,理应得到天公的庇护。
3、卜算子全词如下: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词的上片描绘了寂静的夜晚,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,夜深人静,只有孤独的人在这里来回走动,就像一只飘渺的孤鸿影子。
4、译文1:水是眼波闪动,山是眉峰攒聚。要问行人去哪里,是去眉眼盈盈之处。刚刚送春回归,又送你归去。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,千万和春同住。译文2:江南的水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,山就像美人的秀眉相聚。要问远行的人到哪去,到山川秀美的江南,江南山水美好的样子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