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朱熹《百丈山记》原文及翻译赏析
- 2、语文《百丈山记》
- 3、百丈山记基本解读
- 4、百丈山记作者及题解
- 5、百丈山记
朱熹《百丈山记》原文及翻译赏析
1、翻译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,向右边俯视,是又深又险的山沟,路的左边靠著陡峭的山崖,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,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。百丈山的胜景,从此开始了。 顺着石磴往东走,遇到一条小涧。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。两旁都是苍青色的籐条和古老的树木,即使是盛夏的正午,也没有一点热气。
2、百丈山记原文及翻译:登百丈山三里许,右俯绝壑,左控垂崖;叠石为磴, 十余级乃得度。山之胜盖自此始。循磴而东,即得小涧,石梁跨于其上。皆苍藤古木,虽盛夏亭午无暑气;水皆清澈,自高淙下,其声溅溅然。度石梁,循两崖,曲折而上,得山门,小屋三间,不能容十许人。
3、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记述了一次登临百丈山的游历,初登山顶,三里左右,左右两侧景象各异,右侧深壑险峻,左侧悬崖陡峭,拾级而上,十级石磴引领着踏上胜境的起点。山的美景自此展开,沿着山路向西,能遇见清澈的小涧,石梁横跨,周围古木苍藤,凉爽宜人。
4、余光横照。出自宋代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。原文:出山门而东十许步,得石台。下临峭岸,深昧险绝。于林薄间东南望,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,投空下数十尺。其沫乃如散珠喷雾,目光烛之,璀璨夺目,不可正视。台当山西南缺,前揖芦山,一峰独秀出,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。
5、朱熹《百丈山记》原文: 登百丈山三里许,右俯绝壑,左控垂崖;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。山之胜盖自此始。循磴而东,即得小涧,石梁跨于其上。皆苍藤古木,虽盛夏亭午无暑气;水皆清澈,自高淙下,其声溅溅然。度石梁,循两崖,曲折而上,得山门,小屋三间,不能容十许人。
语文《百丈山记》
在同时所写《百丈山六咏》之一《西阁》的绝句中,朱熹曾抒发了“安得枕下泉,去作人间雨”的情怀与议论,而没有把它写进本文。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。译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,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,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;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,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。
。其沫乃如散珠喷雾/日光烛之/璀璨夺目/不可正视。4。 石台东面,小路断绝,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,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。
完全,尽;若:好象;或;殚:(石台)东南;(石台)西南,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(1分);9.(2分)认为“望”统领全篇的(1分),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(1分);认为“夕”统领全篇的(1分)。(两种说法各有道理,不分高下,言之成理即可;不可正视。
开始浏览唐宋散文选读教材目录:第一单元,以山水游记为主题,引导你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。基本阅读包括柳宗元的《小石城山记》和苏辙的《黄州快哉亭记》,拓展篇目则有曾巩的《道山亭记》和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。点击链接,参与山水游记的表达交流活动。
百丈山记基本解读
文章首先以简练的笔触描述登百丈山的过程,直入主题:“山之胜盖自此始”。山势险峻,左有深壑,右有悬崖,石阶叠叠,十几级才得以通过,作者在此流露出对险奇美景的赞赏。接着,作者详细描绘了循水游览的体验。
第一单元,以山水游记为主题,引导你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。基本阅读包括柳宗元的《小石城山记》和苏辙的《黄州快哉亭记》,拓展篇目则有曾巩的《道山亭记》和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。点击链接,参与山水游记的表达交流活动。
百丈山记作者及题解
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,字元晦,号晦庵,又号紫阳,沈郎和季延为别名。他出生于1130年,父亲朱松是政和八年进士,曾任福建政和县尉。朱熹十四岁丧父,随母祝氏在福建崇安五里夫定居,期间他两次回婺源探亲扫墓,留下了“文公山”上的古杉群。
百丈山,没有千丈岩、万丈壑; 也没有神斧鬼工的瑰奇怪异,只有小涧谷水,石磴石梁,清风古木,山峦神祠,但一经作者娓娓道出,就姗姗可爱,赏心悦目。作者说:“学之道,非汲汲乎辞也,必其心有以自得之,则见之乎辞者,非得已也。
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(1175),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。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、平父、吕叔敬、表弟徐周宾「皆赋诗以纪其胜」,复又「叙次其详如此」,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。诗文并作,记其游览之胜。
百丈山记作者 朱熹(1130—1200)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徽州婺源(今江西婺源)人,生于南剑州(今福建南平)。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,历仕高宗、孝宗、光宗、宁宗四朝,官至宝文阁待制。谥号“文”,赠太师,追封信国公,后改徽国公。
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记述了一次登临百丈山的游历,初登山顶,三里左右,左右两侧景象各异,右侧深壑险峻,左侧悬崖陡峭,拾级而上,十级石磴引领着踏上胜境的起点。山的美景自此展开,沿着山路向西,能遇见清澈的小涧,石梁横跨,周围古木苍藤,凉爽宜人。
清晨,山下云雾缭绕,峰峦如海浪翻腾,变化无穷。石台东面,山路断续,乡人凿石阶,设祠堂祈雨。虽险,百丈山之景至此尽矣。与刘允父、平父、吕淑敬、徐周宾共游百丈山,皆有诗记述,详述游历。石磴、小涧、山门、石台、西阁、瀑布,皆为百丈胜景,各赋诗以记,以赠同游,并与未能亲临者分享其美。
百丈山记
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记述了一次登临百丈山的游历,初登山顶,三里左右,左右两侧景象各异,右侧深壑险峻,左侧悬崖陡峭,拾级而上,十级石磴引领着踏上胜境的起点。山的美景自此展开,沿着山路向西,能遇见清澈的小涧,石梁横跨,周围古木苍藤,凉爽宜人。
⑨“既皆”句:朱熹着有《游百丈山以徙倚弄云泉分韵赋诗得云字》。⑩叙次:依次叙述。⑾各别为小诗:每一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。《百丈山六咏》是六首五言绝句。今录其中题为《瀑布》一首:“巅崖山飞泉,百尺散风雨。空质丽清晖,龙鸾共掀舞。”识(zhì):记。夫:那些。
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,满山遍野白云飘荡,像大海波涛起伏;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,就像时而在飞奔,时而在漂浮,来来往往,有的涌现,有的隐没,顷刻之间,变化万千。石台东面,小路断绝,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,用以行走,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,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